新闻资讯
News information
News information
6月3日早上8点08分,京唐城际铁路通济路钢拱桥顺利完成顶推,就此,国 内铁路首座稀疏吊杆桁架型钢拱桥建设完成,施工误差不到5毫米。新京报记者跟随北京市重大办前往现场探访时获悉,通济路钢拱桥全长75.75米,是全 线贯通的最 后一座桥梁。由于全桥采用先横移再纵推的顶推作业方法,原本计划封路32天才能完成的施工,现在只用了两晚16个小时,大大降低了对社会交通正常运行的影响。
探访
桥梁犹如展翅飞翔的海鸥
6月3日上午,新京报记者在位于通州区的京唐城际铁路施工现场看到,一座白色的通济路钢拱桥已经就位,桥下的通济路,车水马龙。“今天早上8点08分,历经两晚16个小时的紧张施工,京唐城际铁路通济路钢拱桥顺利完成顶推。”据施工方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八标项目经理孙立军介绍,通济路钢拱桥桥梁为双V型吊杆结构,造型简洁通透、杆件轻盈小巧,形状好似手指,寓含“胜利”“欢迎”之意,整体造型犹如展翅飞翔的海鸥,与不远处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“京帆”相互呼应。
钢拱桥紧邻京哈铁路、通燕高速,上跨城市副中心主干道通济路,距离京哈铁路最近处仅有15米。记者采访时,看到一趟趟火车从旁边的京哈铁路驶过,通济路钢拱桥顶推施工,难度可想而知。“钢拱桥顶推前,我们通过采用大场景激光扫描仪进行数字测量,基于扫描点云数据进行质量检验。通过虚拟预拼装,提高施工精度和质量。然后对桥梁整体试顶推进行验证,反复调整设备、检验支撑体系及拖拉体系的系统安全性。”孙立军称,顶推作业中,采用的拖拉滑移系统,是由两台200吨连续式液压千斤顶、前后拉锚器和预设滑靴组成,该系统集成顶推施工横向纠偏、纵向顶推、同频共力等多项功能,可确保顶推滑移平稳顺畅。
“我们在桥梁前端设置了30米导梁,用于减少在顶推过程中纵梁挠度和主梁集中应力,以此来解决顶推过程的稳定性问题。”孙立军表示,桥梁自东向西顶推91.75米,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分析桥梁顶推姿态及受力情况,指导桥梁横移、顶推施工,使桥梁成功跨越通济路,到达设计位置上方,最 终将偏差距离控制在了5毫米以内。此外,钢拱桥还首 次引入磁吸式无人视频检查设备,使日常检修维护更加安全、简洁、轻便,实现设施检查维护无人化、智能化,契合了未来高速铁路运维发展方向。
设计
钢拱桥**节约用钢量
“通济路钢拱桥全长75.75米,是全 线贯通的最 后一座桥梁。钢拱桥采用了全新的轻量化设计,桥梁自重由4600吨降至700吨,单延米用钢量仅11.2吨,低于同类型铁路钢拱或钢桁梁,**节约用钢量,这也是国 内铁路建设中首 次采用稀疏吊杆桁架型钢拱桥。”市重大项目办铁路工程建设协调处副处长范登溥介绍,为了大限度降低施工过程对社会交通正常运行的影响,市重大项目办牵头组织参建单位专题研究、多次论证,将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拱桥优化为全焊接钢拱桥,全桥采用先横移再纵推的方案进行施工。
建设方京唐公司工程部高级项目经理刘磊介绍,钢拱桥安装采用“一桥两地”建造模式,上、下部结构同步施工。在施工现场进行桥梁桩基、承台及桥台等下部结构施工期间,上部结构钢桥同步进行工厂下料、构件加工。工厂制造、现场拼装时间由最初设计的168天缩短至65天,大大提高施工效率。同时,全桥采用先横移再纵推的施工方案,原计划封路32天,经过不断努力,优化施工方案,仅用两个晚上16个小时完成顶推施工,提前实现既定目标。
新京报记者了解到,京唐城际铁路是北京至唐山的一条快速交通走廊。项目分两段建设,首开段唐山至燕郊区间已于2022年12月30日通车投用。接驳副中心站与燕郊站的北京地下段全长2.4公里,线路起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站,沿既有京哈铁路通道南侧前行,以隧道形式下穿通胡路、路县故城遗址、运潮减河,上跨城际联络线后出地面,接封闭式路堑U型槽至通济路钢拱桥后,经路基段与已完成的京唐城际铁路顺接。京唐城际铁路北京地下段建成通车后,将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的联系,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,加快构建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,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
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信息发布:新京报(原创)
信息来源:今日头条
来源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76139166935712295/?log_from=bf4bd9dc049d3_1717397550331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